正覺學報 第二期 好書推薦















在探求真理的路上,古今中外之賢聖都是依據事實的觀察而實證,並透過嚴密的論證來演述給眾生了知。本學報亦本於此佛法義學求真求實的精神而創刊,並以現代學術論文的方式來發揚佛法正理,揭示現代佛學學術界眾多學者一向都忽略的實證精神。除此之外,本學報中所採用的論文皆是依據論藏三量──至教量、現量、比量──的嚴密方法闡釋佛法中深妙義理,而此三量正是引自西方神學體系的現代佛學學術界所缺乏的學術標準。由於近代佛學學術界普遍缺乏論議的標準,往往猶如天馬行空一般各自發揮,使得佛學學術論文脫離了追求真理的目標,這是整體佛教教界與學術界的極大損失。因為大量的人力、時間與資源的投入,所獲得的結論卻常常產生錯誤,無助於真理的追求、解脫的實證與法界光明的增上,對於世人當然是極大的損失。為了避免這種長期的資源浪費與損失,而且有助於學術界追求真理,以及對傳統佛教一向所採用富有實證精神的論藏三量標準,都能精準地修正方向及實際理解,本學報要求所有論文作者都以此標準來造論,確實值得佛教界與學術界的重視。

由於以論藏三量的標準所撰寫的論文,才能正確地處理佛學與哲學所面對的所有命題並獲致可靠有效的結論,而此結論將具有實證與實踐的意義,並非文字訓詁式的研究與空談。因此,以論藏三量為標準的學術論文,可以預見地將會是未來東西方哲學學術界所必然採用的標準與主流。由於現代學術界的訓練中缺乏論藏三量的元素,使得要以論藏三量的嚴謹標準來撰寫學術論文,成為高難度的學術創作,也是現代佛學學術界亟待建立的學術能力。在這樣的環境條件與標準下,本期學報採用三篇論文:

1、《阿含經》之聖法印略探──兼略論不生不滅法史觀(蔡禮政)

2、以《阿含經》略論道德的根源──並略評釋昭慧《佛教後設倫理學》(陳介源、蔡禮政)

3、阿賴耶識的內涵與外延──評陳一標〈有關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游冥鴻)

蔡禮政著作的〈《阿含經》之聖法印略探─兼略論不生不滅法史觀〉,乃依據富有實證精神之三量標準,探討《阿含經》中釋迦牟尼佛於經中所舉示佛法的準繩──聖法印──的意涵,以作為佛學中判斷各種學說是非對錯的標準。該文探討釋迦牟尼佛所證悟「實相」的內涵與法印之間的關係,進而深入探討佛教核心教義中「法」有「生滅法」(其異名有:五蘊法、緣起法、緣生法或一切法等等)及「不生不滅法」(其異名有:涅槃、空性、如來藏等等)兩大分類的要旨。該文申論生滅法與不生不滅法是法界必然存在的二種法,二者之間有嚴謹的分類與邏輯關係。如果混淆二種法之間的分類關係而認為彼此可以轉換,或者主張只有其中的一種存在,必然會產生嚴重的邏輯錯誤。因而此種分類與關係,可以作為論斷各式學說主張的準繩,也是構成法印的基本要素。該文將法印的結構分為「根本法印」與「對治法印」以對應不生不滅法與生滅法;並且認為小乘的三法印中,涅槃寂靜法印是「根本法印」,即是大乘不生不滅的一實相印而含攝其他生滅的「對治法印」。此項法印的見解在學術界確屬創見。

此外,該文辨析及歸納出「釋印順所闡述的佛教史為『生滅法史觀』,並不符合法印的準繩」,因此提出「不生不滅法史觀」的獨到見解。該文中「法印與史觀」的部分,辨析釋印順將印度佛教史切割成三個時期而對應小乘的三法印,有嚴重的邏輯錯誤;並證明「不生不滅法史觀」才是符合佛教教理的正確史觀,並且是以「不生不滅法」作為佛教的核心教義──不論是大乘教或小乘教。此亦是極富學術創見並且符合論藏三量的標準。

陳介源、蔡禮政合著的〈以《阿含經》略論道德的根源──並略評釋昭慧《佛教後設倫理學》〉,該文以《阿含經》的義理探討西方哲學二千餘年來,到現代物質文明發展困境下,人類所一直關懷的倫理學的核心命題──道德的根源。該文認為探討倫理學命題的同時,應該先建立穩固而無法破壞的價值體系。現代倫理學繼承二千年來西方哲學對於善、正義、道德受體……等道德用語無法永遠明確定義的困境,一直無法對於人類的道德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就是因為缺乏穩固一致的價值體系。該文認為十法界是佛教所主張永恆且穩固的價值體系,並且以《阿含經》證明:入胎識如來藏是出生與住持十法界的根源,所以也是價值的根源。由於如來藏的真實存在而可以實證,因此使得十法界的價值體系具有實證與實踐的意義。這是現代佛教界與學術界的重要創見。

在十法界的價值體系中,六凡業道是所有有情必須面對的業道抉擇,四聖法道則是所有有情厭惡業道輪迴後,所必須面對的法道抉擇。人類每一世的每一事件都在面對業道與法道的抉擇,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與抉擇的智慧,就無法對倫理學的命題進行探討與定義。該文認為佛教的義理是主張具有實證意義的「自由意志的抉擇智慧」,是在自由意志下以實證的智慧進行實踐道德的抉擇。該文認為,康德主張基督宗教是理性宗教,卻是以不能實證與驗證的公設為前提,本質上並不是理性宗教。佛教是以實證三種事實:1、自由意志的抉擇,2、如來藏永恆存在,3、法界實相的智慧,在這三者都可以貫徹及親證的前提下,使得佛教成為真正的理性宗教,因此亦使得自由意志的抉擇智慧具有指導道德實踐的意義。

此外,該文並因釋昭慧《佛教後設倫理學》一書中對於現代倫理學的許多重要命題有所探討,因此特選該書作為評論的基礎。佛教雖然是一個古老的宗教,對於現代倫理學的種種重要命題與道德用語的定義,卻仍然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對於現在物質文明發展下的困境提供發人深醒的智慧,以作為現代人類實踐道德的判斷準則,因為佛教的義理是宇宙中的真相而不可能被改變。因此,該文認為佛教本質是科學、先進與文明的,同時亦顯示佛教一向超越世俗的自由、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而追求出世間絕對自由──成佛──的最究竟普世價值。由於該文對於倫理學的架構有完整的論述,對於善的定義與道德的根源,亦有獨到的創見並切合《阿含經》的義理,且極富深度、廣度與高度。該文對於倫理學的研究方法論亦提出極為精闢的主張與創見,因此內容極為精彩豐富,是難得一見的佳作。

游冥鴻所著〈阿賴耶識的內涵與外延──評陳一標〈有關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以語意學中內涵與外延的術語,來說明法界實相心──阿賴耶識、第八識、藏識、異熟識、阿陀那識、心、所知依,並申論阿賴耶識的存在乃是一種客觀的事實,所以祂有具體的內涵與外延,也能讓人觀察到祂的存在,因此阿賴耶識乃是客觀的存在而有實證的意義。該文以學者陳一標的論文為例,提出大部分的西方和日本學者,將佛教的義理當做思想來研究,這其實是違背佛教經教的基本主張,因為佛教的經教中處處皆留存著要求實證的文字證據。這些學者因為偏見與方法上的錯誤,所得的結論即成為文字訓詁的遊戲而不具有效性。

該文以《阿含經》的經文來探討阿賴耶識內涵,並舉證《成唯識論》、《攝大乘論》、《解深密經》所說內涵,作為實證阿賴耶識的外延的重要參考。例如,從阿賴耶識是無始以來的存在,是不待他緣、本然的存在,是諸法的根本因;以許多面向來說明永恆存在的阿賴耶識,其存在條件與方式與其他諸法的存在條件是截然不同的。此外,阿賴耶識隱藏於肉體內,維持眾生的壽命,是眾生所貪愛的對象,並且被眾生內執為我,因此阿賴耶識是具有具體內涵的心體。然而,阿賴耶識一詞在語意學中,其實是具有「能藏、所藏與執藏」三種意義,使得不能實證阿賴耶識的古今中外學者,對於阿賴耶識與種子之間的關係是一抑異?只能想像與猜測而產生種種誤解。該文對於阿賴耶識的內涵與外延的詮釋,有極精闢的創見;並指出阿賴耶識的外延,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夠圓滿表述的,因為祂正是語言文字所指涉的真實事物,是實證的標的,只能以實證的方法來認識。阿賴耶識是唯有大乘見道以上的菩薩才能夠實證,並且真正了知阿賴耶識的內涵與外延而能夠有詮釋的能力;故非尚未親證的阿羅漢所知,更非阿羅漢所能詮釋。因此,該文亦是一篇精闢而有創見的佳作。

佛法義學的本質是以實證法界中事實真相的智慧,作為實踐道德的依據,使得論文作者、讀者、被評論者,皆可以因為追求真理增進法界光明而獲得利益。以上三篇論文皆係採用實證精神的三量標準所撰寫的論文,由於論證嚴謹,所以其結論皆具備有效性,可以作為學術界的重要參考,都是難得一見的優秀作品。

本書特色

《阿含經》之聖法印略探
──兼略論不生不滅法史觀


佛陀在其教法中不斷強調「如實觀察」的實證精神,以及佛法有其必然的準繩必須加以遵守;然而現代佛學學術研究不但失去佛教傳統的實證精神,對於研究佛法的求真準繩也不再遵守。

本文認為傳統深具科學實證精神的三量原則,即是現代佛學學術所應採用的學術標準。本文便是採用此三量原則,探討佛法的準繩──聖法印──的根源及正確意義,以樹立佛學學術研究可以依循並作為判斷論證內容正確與否的重要標準。

本文研究發現具足並且區分「不生不滅法」(空性)及「生滅法」(緣起法)是佛法的核心教義,相對地,聖法印具有「根本法印」與「對治法印」的結構與構成。「根本法印」即是「不生不滅法」,是唯一且不可變動的法印;「對治法印」是可變動的法印,法印數量可以從無到無量。其中,「不生不滅法」(根本法印)的現量存在,具有哲學上一定的實證意義及邏輯意義;凡是違反此論述者,將產生違反三量的邏輯錯誤,即是違反佛教教理的錯誤論述。

《阿含經》之法印三經一致的指向「不生不滅法」即是法印的根源,即是大乘一實相印;亦證明二乘聖人曾在佛世親聞佛陀宣講大乘唯一實相法義,而被二乘聖人結集於四阿含之中。這是大乘法教曾於佛世宣說的直接文獻證據,具有佛教史中最早、最直接、最可靠文獻的特性,更具有不可否認性之實質。

本文認為佛教的史觀是「不生不滅法史觀」,是以「不生不滅法」為關鍵的核心教義,是符合三量、文獻證據,並具有最強力的詮釋力,亦符合「聖法印作為佛法準繩」的極致意涵。



正覺學報 第二期是本非常有意思的書﹐相信不少網友應該看過,有興趣的大家快來試試看吧



超級強品價格比較

,真的不錯,內容精彩,
好看的宗教命理正覺學報 第二期全書的內容大意!

正覺學報 第二期是本不錯的宗教命理,誠意推薦給大家看喔!

看完心情愉快, 正能量滿滿, 大推! 在網路上很夯,人氣蠻不錯。

正覺學報 第二期曾在博客來 網路書店造成搶購熱潮。



  • 出版社:正智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08/12/31
  • 語言:繁體中文


看完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剛出版的時候我就已經在看了

博客來,博客來網路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局,博客來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歡迎您

商品訊息功能:

超級強品價格比較

  • 出版社:正智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08/12/31
  • 語言:繁體中文


在探求真理的路上,古今中外之賢聖都是依據事實的觀察而實證,並透過嚴密的論證來演述給眾生了知。本學報亦本於此佛法義學求真求實的精神而創刊,並以現代學術論文的方式來發揚佛法正理,揭示現代佛學學術界眾多學者一向都忽略的實證精神。除此之外,本學報中所採用的論文皆是依據論藏三量──至教量、現量、比量──的嚴密方法闡釋佛法中深妙義理,而此三量正是引自西方神學體系的現代佛學學術界所缺乏的學術標準。由於近代佛學學術界普遍缺乏論議的標準,往往猶如天馬行空一般各自發揮,使得佛學學術論文脫離了追求真理的目標,這是整體佛教教界與學術界的極大損失。因為大量的人力、時間與資源的投入,所獲得的結論卻常常產生錯誤,無助於真理的追求、解脫的實證與法界光明的增上,對於世人當然是極大的損失。為了避免這種長期的資源浪費與損失,而且有助於學術界追求真理,以及對傳統佛教一向所採用富有實證精神的論藏三量標準,都能精準地修正方向及實際理解,本學報要求所有論文作者都以此標準來造論,確實值得佛教界與學術界的重視。

由於以論藏三量的標準所撰寫的論文,才能正確地處理佛學與哲學所面對的所有命題並獲致可靠有效的結論,而此結論將具有實證與實踐的意義,並非文字訓詁式的研究與空談。因此,以論藏三量為標準的學術論文,可以預見地將會是未來東西方哲學學術界所必然採用的標準與主流。由於現代學術界的訓練中缺乏論藏三量的元素,使得要以論藏三量的嚴謹標準來撰寫學術論文,成為高難度的學術創作,也是現代佛學學術界亟待建立的學術能力。在這樣的環境條件與標準下,本期學報採用三篇論文:

1、《阿含經》之聖法印略探──兼略論不生不滅法史觀(蔡禮政)

2、以《阿含經》略論道德的根源──並略評釋昭慧《佛教後設倫理學》(陳介源、蔡禮政)

3、阿賴耶識的內涵與外延──評陳一標〈有關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游冥鴻)

蔡禮政著作的〈《阿含經》之聖法印略探─兼略論不生不滅法史觀〉,乃依據富有實證精神之三量標準,探討《阿含經》中釋迦牟尼佛於經中所舉示佛法的準繩──聖法印──的意涵,以作為佛學中判斷各種學說是非對錯的標準。該文探討釋迦牟尼佛所證悟「實相」的內涵與法印之間的關係,進而深入探討佛教核心教義中「法」有「生滅法」(其異名有:五蘊法、緣起法、緣生法或一切法等等)及「不生不滅法」(其異名有:涅槃、空性、如來藏等等)兩大分類的要旨。該文申論生滅法與不生不滅法是法界必然存在的二種法,二者之間有嚴謹的分類與邏輯關係。如果混淆二種法之間的分類關係而認為彼此可以轉換,或者主張只有其中的一種存在,必然會產生嚴重的邏輯錯誤。因而此種分類與關係,可以作為論斷各式學說主張的準繩,也是構成法印的基本要素。該文將法印的結構分為「根本法印」與「對治法印」以對應不生不滅法與生滅法;並且認為小乘的三法印中,涅槃寂靜法印是「根本法印」,即是大乘不生不滅的一實相印而含攝其他生滅的「對治法印」。此項法印的見解在學術界確屬創見。

此外,該文辨析及歸納出「釋印順所闡述的佛教史為『生滅法史觀』,並不符合法印的準繩」,因此提出「不生不滅法史觀」的獨到見解。該文中「法印與史觀」的部分,辨析釋印順將印度佛教史切割成三個時期而對應小乘的三法印,有嚴重的邏輯錯誤;並證明「不生不滅法史觀」才是符合佛教教理的正確史觀,並且是以「不生不滅法」作為佛教的核心教義──不論是大乘教或小乘教。此亦是極富學術創見並且符合論藏三量的標準。

陳介源、蔡禮政合著的〈以《阿含經》略論道德的根源──並略評釋昭慧《佛教後設倫理學》〉,該文以《阿含經》的義理探討西方哲學二千餘年來,到現代物質文明發展困境下,人類所一直關懷的倫理學的核心命題──道德的根源。該文認為探討倫理學命題的同時,應該先建立穩博客來網路書店固而無法破壞的價值體系。現代倫理學繼承二千年來西方哲學對於善、正義、道德受體……等道德用語無法永遠明確定義的困境,一直無法對於人類的道德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就是因為缺乏穩固一致的價值體系。該文認為十法界是佛教所主張永恆且穩固的價值體系,並且以《阿含經》證明:入胎識如來藏是出生與住持十法界的根源,所以也是價值的根源。由於如來藏的真實存在而可以實證,因此使得十法界的價值體系具有實證與實踐的意義。這是現代佛教界與學術界的重要創見。

在十法界的價值體系中,六凡業道是所有有情必須面對的業道抉擇,四聖法道則是所有有情厭惡業道輪迴後,所必須面對的法道抉擇。人類每一世的每一事件都在面對業道與法道的抉擇,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與抉擇的智慧,就無法對倫理學的命題進行探討與定義。該文認為佛教的義理是主張具有實證意義的「自由意志的抉擇智慧」,是在自由意志下以實證的智慧進行實踐道德的抉擇。該文認為,康德主張基督宗教是理性宗教,卻是以不能實證與驗證的公設為前提,本質上並不是理性宗教。佛教是以實證三種事實:1、自由意志的抉擇,2、如來藏永恆存在,3、法界實相的智慧,在這三者都可以貫徹及親證的前提下,使得佛教成為真正的理性宗教,因此亦使得自由意志的抉擇智慧具有指導道德實踐的意義。

此外,該文並因釋昭慧《佛教後設倫理學》一書中對於現代倫理學的許多重要命題有所探討,因此特選該書作為評論的基礎。佛教雖然是一個古老的宗教,對於現代倫理學的種種重要命題與道德用語的定義,卻仍然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對於現在物質文明發展下的困境提供發人深醒的智慧,以作為現代人類實踐道德的判斷準則,因為佛教的義理是宇宙中的真相而不可能被改變。因此,該文認為佛教本質是科學、先進與文明的,同時亦顯示佛教一向超越世俗的自由、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而追求出世間絕對自由──成佛──的最究竟普世價值。由於該文對於倫理學的架構有完整的論述,對於善的定義與道德的根源,亦有獨到的創見並切合《阿含經》的義理,且極富深度、廣度與高度。該文對於倫理學的研究方法論亦提出極為精闢的主張與創見,因此內容極為精彩豐富,是難得一見的佳作。

游冥鴻所著〈阿賴耶識的內涵與外延──評陳一標〈有關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以語意學中內涵與外延的術語,來說明法界實相心──阿賴耶識、第八識、藏識、異熟識、阿陀那識、心、所知依,並申論阿賴耶識的存在乃是一種客觀的事實,所以祂有具體的內涵與外延,也能讓人觀察到祂的存在,因此阿賴耶識乃是客觀的存在而有實證的意義。該文以學者陳一標的論文為例,提出大部分的西方和日本學者,將佛教的義理當做思想來研究,這其實是違背佛教經教的基本主張,因為佛教的經教中處處皆留存著要求實證的文字證據。這些學者因為偏見與方法上的錯誤,所得的結論即成為文字訓詁的遊戲而不具有效性。

該文以《阿含經》的經文來探討阿賴耶識內涵,並舉證《成唯識論》、《攝大乘論》、《解深密經》所說內涵,作為實證阿賴耶識的外延的重要參考。例如,從阿賴耶識是無始以來的存在,是不待他緣、本然的存在,是諸法的根本因;以許多面向來說明永恆存在的阿賴耶識,其存在條件與方式與其他諸法的存在條件是截然不同的。此外,阿賴耶識隱藏於肉體內,維持眾生的壽命,是眾生所貪愛的對象,並且被眾生內執為我,因此阿賴耶識是具有具體內涵的心體。然而,阿賴耶識一詞在語意學中,其實是具有「能藏、所藏與執藏」三種意義,使得不能實證阿賴耶識的古今中外學者,對於阿賴耶識與種子之間的關係是一抑異?只能想像與猜測而產生種種誤解。該文對於阿賴耶識的內涵與外延的詮釋,有極精闢的創見;並指出阿賴耶識的外延,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夠圓滿表述的,因為祂正是語言文字所指涉的真實事物,是實證的標的,只能以實證的方法來認識。阿賴耶識是唯有大乘見道以上的菩薩才能夠實證,並且真正了知阿賴耶識的內涵與外延而能夠有詮釋的能力;故非尚未親證的阿羅漢所知,更非阿羅漢所能詮釋。因此,該文亦是一篇精闢而有創見的佳作。

佛法義學的本質是以實證法界中事實真相的智慧,作為實踐道德的依據,使得論文作者、讀者、被評論者,皆可以因為追求真理增進法界光明而獲得利益。以上三篇論文皆係採用實證精神的三量標準所撰寫的論文,由於論證嚴謹,所以其結論皆具備有效性,可以作為學術界的重要參考,都是難得一見的優秀作品。

本書特色

《阿含經》之聖法印略探
──兼略論不生不滅法史觀


佛陀在其教法中不斷強調「如實觀察」的實證精神,以及佛法有其必然的準繩必須加以遵守;然而現代佛學學術研究不但失去佛教傳統的實證精神,對於研究佛法的求真準繩也不再遵守。

本文認為傳統深具科學實證精神的三量原則,即是現代佛學學術所應採用的學術標準。本文便是採用此三量原則,探討佛法的準繩──聖法印──的根源及正確意義,以樹立佛學學術研究可以依循並作為判斷論證內容正確與否的重要標準。

本文研究發現具足並且區分「不生不滅法」(空性)及「生滅法」(緣起法)是佛法的核心教義,相對地,聖法印具有「根本法印」與「對治法印」的結構與構成。「根本法印」即是「不生不滅法」,是唯一且不可變動的法印;「對治法印」是可變動的法印,法印數量可以從無到無量。其中,「不生不滅法」(根本法印)的現量存在,具有哲學上一定的實證意義及邏輯意義;凡是違反此論述者,將產生違反三量的邏輯錯誤,即是違反佛教教理的錯誤論述。

《阿含經》之法印三經一致的指向「不生不滅法」即是法印的根源,即是大乘一實相印;亦證明二乘聖人曾在佛世親聞佛陀宣講大乘唯一實相法義,而被二乘聖人結集於四阿含之中。這是大乘法教曾於佛世宣說的直接文獻證據,具有佛教史中最早、最直接、最可靠文獻的特性,更具有不可否認性之實質。

本文認為佛教的史觀是「不生不滅法史觀」,是以「不生不滅法」為關鍵的核心教義,是符合三量、文獻證據,並具有最強力的詮釋力,亦符合「聖法印作為佛法準繩」的極致意涵。

正覺學報 第二期















正覺學報 第二期推薦,正覺學報 第二期討論正覺學報 第二期比較評比,正覺學報 第二期開箱文,正覺學報 第二期部落客

正覺學報 第二期
那裡買,正覺學報 第二期價格,正覺學報 第二期特賣會,正覺學報 第二期評比,正覺學報 第二期部落客 推薦














帝霸10



化龍帝仙22



誰與爭鋒28



夢幻泡影44



邪少藥王54



長姐(七)完



毒醫無二24



最後的法師13



博客來
大少爺36



鬼醫聖手24

















正覺學報 第二期



博客來,博客來網路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局,博客來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歡迎您

5311E4DFF82DAA79
arrow
arrow

    pxq83yl25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